傳統中醫:生病宜吃素,不宜吃肉類海鮮?吃太多容易出現後遺症?

從傳統中醫的角度而言,生病時一般不宜吃肉,例如中醫醫聖張仲景於其著作《傷寒論》中明確提到生病時應「禁肉」,包括避免進食雞、牛、羊、豬、海鮮等肉類,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則是生病時應改為「素食」,甚至連雞蛋牛奶都未必適合(可參閱其他文章),到底是為什麼呢?

從傳統中醫的角度而言,生病時一般不宜吃肉,例如中醫醫聖張仲景於其著作《傷寒論》中明確提到生病時應「禁肉」,包括避免進食雞、牛、羊、豬、海鮮等肉類,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則是生病時應改為「素食」,甚至連雞蛋牛奶都未必適合(可參閱其他文章),到底是為什麼呢?

一、肉食阻礙氣血運行

生病時應改為素食,原理正是由於肉食相對難以消化,營養過於豐富而容易堵塞氣血。氣血從來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貴在流通,更要在調和的狀態下暢行。進食肉類需調動大量胃氣甚至全身氣血來腐熟和運化,嚴重阻礙人體氣機運行,疾病的康復亦自然減慢。

例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」生病時脾胃氣血虛弱,假如勉強進食難以消化的肉類,病情就會馬上復發,甚至出現後遺症。

二、素食減少腸胃負擔

在身體臟腑氣血虛弱及體內正邪相爭之時,飲食應奉行「減法」,避免加重胃腸負擔,使氣血更加暢通,反而能加速身體的自愈。這與一般現代人所認為的「加法」不同,不少人認為生病時應盡快補充能量和營養,這雖然並非絕對錯誤,因中醫亦會處方一些補益藥物以扶助人體自身正氣抗邪,但往往需特別注意搭配一些通行和辛散的藥物,避免「戀邪留寇」,因體內氣血堵塞而反令體內邪氣更旺。

三、肉類雜氣較多

肉類較蔬菜類食物有較多雜氣,例如現代發現肉類的屠宰多令動物有較多不安情緒,這些「氣」一直藏於食物之中,同樣容易干擾自身氣血的正常通行,甚至造成一些積滯,這跟之前提及的一些飲食禁忌的原理是一致的。而《黃帝內經》其中又提到「夫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身體柔脆,肌肉軟弱,血氣慓悍滑利」及「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驕恣從欲輕人」,可知肉食容易令人暴躁、驕傲放縱和蔑視別人,氣血變得慓悍滑利,通行太過而反而干擾身體自身抗邪的能力。

四、避免化熱病復

而在《傷寒論》中,因生病後沒有遵從戒口醫囑而病情復發的情況則可稱為「食復」,例如提到「人強與穀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穀則愈。」,即脾胃氣弱時強行進食穀物會容易積滯化熱,減少進食反而能自行康復。比較古代經典認為肉食會令疾病復發和減慢康復的觀點,現代人習慣病初愈後胃口漸漸好轉之時,即回復「正常飲食」而馬上吃肉,往往容易導致疾病復發或出現消化不良。營養過剩不但對身體無益,若無法完全排除體外則可能導致這些過多的營養於體內積聚,反而滋生其他健康問題,所以奉勸大家避免不明所以地進食一些營養健康補充品,避免盲目進補。

五、肉類多屬肥甘厚膩

而且還可以從另一方面理解肉類,肉類的脂膏補益之性較強,容易導致濕滯,而且由於肉類不能生吃,其烹調方法一般少不免會放油和各種調味料,且不少皆採用煎、炸、焗、炒等增加溫熱之性的烹調方式,故一般多屬於肥甘厚膩之品,油膩亦可理解為黏滑,而溫熱之性亦容易化火助陽,加重內熱即變相加劇陰陽失調。

陳皓天醫師
陳皓天醫師

陳皓天(Rico Chan),香港註冊中醫師,專研傳統中醫經典理論,活用醫聖仲景醫學,主張身心形神合一醫治,堅持找到疾病的根本成因,對症下藥。擅長治療各種常見病及疑難頑疾,順應身體智慧及重啟人體自愈力以獲最佳療效,適時配合針灸、推拿手法,相得益彰以加快療效。現為「皓天中醫診所」創辦人、「大醫學研習會」會長、「大醫道——大眾的醫學院」助理講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