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與神俱

身心形神健康之道

香港近日再度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,除了長壽以外,我們更希望能活得健康自在,避免提早衰老。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對健康定義是指「身體上、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,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」,傳統中醫更是對此有深入的探討,值得更多關注。

 

長壽安康之道:形與神俱

二千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於開篇早已明確指出長壽安康之道的要訣:「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,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」除了飲食節度、作息規律、勞逸適度等較多人認識的養生事項外,更重要的是要達到「形與神俱」的境界。

 

健康有分不同層次:「形」是指形體、肉體層次的健康;「神」則是指心神、精神層次的健康。傳統中醫是一門強調身心、形神合一的整全醫學,故除了強調肉體無病外,更著重心神的調養。一個人的情緒、性格、思想皆對身體有重要影響,這也是較多現代人忽略的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「百病生於氣」,人的情緒和思想性格皆直接影響氣血流通,繼而因氣血偏盛與聚散不均而衍生諸多疾病。例如「怒則氣上」,經常憤怒的人容易頭痛頭暈、熱氣上火;「思則氣結」,思緒不斷的人容易消化不良、腸胃不適等。

 

你的心神健康嗎?

那麼如何才知道自己的「心神」是否健康呢?要認識自己內在的心神可謂既易且難,我們在臨床上經常透過觀察患者的眼睛來看出一個人的心神,也會透過對話和各種練習引導患者更認識自覺的內在。這裡建議讀者不妨可以先從較容易顯露的情緒入手,反觀自己的心神狀態。

 

情志的問題可簡單分為太過與不及兩端。情志過極者動輒則出現憤怒、悲傷、過喜、思慮、恐懼太過等反應,容易隨外在人事物的刺激而起伏,長期下去更會損害臟腑功能,例如「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思傷脾、悲傷肺、恐傷腎」,引起各種相對應的身體不適。

 

情志太過的狀況是相對較容易發現的,然而另一種較容易忽略的卻是情志的不及,亦即是長期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壓抑下來。這與一些社會的集體觀念和社教化有密切關係,例如普遍流傳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、「流眼淚不好看」、「不能太早開心」等觀念,導致不少人長期處於情緒壓抑的狀態而不自知,例如長期壓抑自己的悲傷、敢怒不敢言、不容許自己開心、自覺毫無恐懼等。這些人容易隱沒在「正常」人群之中,正因現今社會大部分人也是如此生活而習以為常,乃至於去年香港心理衞生會的調查發現,23%受訪者的抑鬱指數達到需要關注的級別。

 

部分人或誤以為「沒有情緒才是好的」,殊不知七情六慾皆人之常情,亦即《論語》所說的「發而皆中節」。由於情志不得舒展,無法正常地釋放與流動,長期下去亦會導致氣機鬱結、臟腑虛弱,慢性地傷害身心健康而而不自知,需要仔細覺察方能發現。

 

各位在關注生活和飲食健康的同時,也不要忘記情志方面的養生,形與神皆互相影響,其中我們的心神更直接影響肉體和臟腑的健康,二者皆不可偏廢,方能達致形神俱備的整全健康,活出快樂美滿的一生。

陳皓天醫師
陳皓天醫師

陳皓天(Rico Chan),香港註冊中醫師,專研傳統中醫經典理論,活用醫聖仲景醫學,主張身心形神合一醫治,堅持找到疾病的根本成因,對症下藥。擅長治療各種常見病及疑難頑疾,順應身體智慧及重啟人體自愈力以獲最佳療效,適時配合針灸、推拿手法,相得益彰以加快療效。現為「皓天中醫診所」創辦人、「大醫學研習會」會長、「大醫道——大眾的醫學院」助理講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