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乎大家都對張仲景有關飲食的禁忌頗感興趣,以下繼續分享中醫醫聖張仲景於其著作《傷寒論》提到的一項:禁「五辛」。
甚麼是五辛?
五辛是什麼呢?即使是傳統上也有不同說法,例如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以韭、薤、蒜、芸苔、胡荽為五辛,實際上其他醫家也有認為五辛的定義可以包括蔥、興渠、洋蔥,甚至可以泛指各種辛香而具刺激性之食物,甚至包括最典型的辣椒。我們也基本上可以這樣認為,畢竟要拘泥的並非特定何種食物,而是背後的理念。
辛味的作用
辛味具有往上升發、走氣、走肺的作用,本身亦能往上往外有助驅散各種邪氣,所以不少經典治療感冒的藥方其實都是由辛味的藥物組成。矛盾的位置來了,那麼為何不能吃辛味呢?我們不妨看一下《黃帝內經》的相關描述:「黃帝曰: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,何也?少俞曰:辛入於胃,其氣走於上焦。上焦者,受氣而營諸陽者也。薑韭之氣薰之,營衛之氣,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」
辛令人洞心積熱
這裡提及多食辛味的食物會導致「洞心」,意思即是會讓人感覺心下胃脘部空虛如飢餓的感覺,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心中空虛空洞的感覺,亦即是心煩。《內經》其實有詳細描述當中的機理,由於薑、韭菜等食物的辛味之氣從胃往上走散開,但由於力量不夠而反而導致堵塞,所以導致心或胃脘部的一些症狀和不適,繼而令飲食水穀之氣不能化為身體有用的營衛之氣,更不能往上通行至肺脈,反而留在胸口或心下胃脘部而導致積熱,輕則令人心煩或有空虛感,重則可以導致燒心或胃潰瘍或胃出血的病情。一般吃辣能讓人開胃,但若力量不足夠,則反而導致積熱或消穀太過,就像一把火將一切都全部燒掉,此時營衛氣血的化生都會反而受阻,氣血亦反而容易堵塞在局部位置。
掌握辛味,有利有弊
例如現代人吃韭菜如韭菜餃子、餡餅、包子等都容易導致口臭甚至燒心等情況,也是跟其辛味導致中上焦之氣阻塞和化熱有關。而「辛入而與汗俱出」,我們一般吃辣亦確實相當容易出汗,原因是身體自然希望透過汗出的途徑排走體內的辛熱之氣,當然也是一種很好和天然的排邪途徑,但是假如因此而導致生病時渾身大汗,反而會因此耗散人體正氣,倒過來損傷人體陽氣和津液。
故此,進食辛味食物的技巧相當多,尤其需要把握其劑量和進食方式,亦可以進行一定配伍,一般感冒的時候適宜清淡飲食而先暫時不要進食各種辛味是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