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情緒對應的好發疾病

很多人都聽過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在生活上透過不同方式增強自身正氣,未病先防,其中精神健康更是正氣的重要部分。例如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開篇早已指出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,說明了情志對正氣的重大影響。

生活在充滿壓力的香港,越來越多人受到情緒的困擾,更有不少人因而患上情緒病。可以感受一下自己:我開心嗎?我悲傷嗎?我憤怒嗎?我憂慮嗎?我無奈嗎?我恐懼嗎?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,到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負擔。事實上,我們無時無刻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一般人也很容易產生和接收各種情緒,人與人之間的氣互相影響,各種憤怒、開心、憂慮、悲傷、恐懼都不斷地傳遞。即使未至於患上醫學意義上的情緒病,但也可能屬於中醫所說的「情志致病」。

不同的情志可以導致氣的運動失常,進而引起血氣失調,百病叢生。例如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《舉痛論》本來是探討疼痛的機理,看似與情緒沒有太大關係,然而文末卻指出:「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」。

不同的情緒對身體有各種影響,若不加留意,則可能會忽略細微的身體變化,未能察覺其與情緒的關係。例如部分人緊張的時候會腹瀉或失眠,憂慮時出現胃脹胃痛或消化不良,煩惱或憤怒時出現頭脹痛,驚恐時出現遺尿、麻痹,鬱悶時沒精打采、四肢沉重等。不同的情緒能影響我們呼吸的深淺、心跳的快慢、肌肉的緊張度、氣血的快慢、身體的冷暖,情志也必然對身體的正氣狀態有莫大影響,這自然包括對疫情的免疫力。

之所以如此,很多人花上大量功夫和時間去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,正是因為其對我們的健康、生活,以至一生中很多重要的決定都有很重要的影響。而第一步就是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的覺察,到底我們這輩子最常產生的情緒是什麼?會不會也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了一些影響?甚至影響了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?

大家或許會疑惑,一個人生病不是因為感受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邪,或因為西醫所認為的細菌、病毒侵犯人體才會得病嗎?的確,外來的因素如外傷於邪氣會使人生病,稱為「外因」,但人體的內在因素更是關鍵,亦即中醫非常重視的「內因」。醫聖張仲景早已明言:「經絡受邪,入臟腑為『內所因』也」。長期被情緒影響,內傷人體氣血,在此基礎上將增加感受外邪的機會,邪氣亦更容易長驅直進,導致更嚴重和深入的疾病。故此,假如一個人能長期保持情緒健康,氣血自然能暢順地運行,人體也更有能力抵禦外來之邪氣。

不同的情志有其對應所傷的臟腑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:「怒傷肝……喜傷心……思傷脾……憂傷肺……恐傷腎」。假如您有長期病患,不妨靜下心來,細微地觀察和感受一下,自己的病與情緒有關嗎?以下列出一些可能與情志相關的病證供參考:

怒:肝病、頭痛、眩暈、眼疾、月經不調

喜:心病、心悸、胸悶、心痛、神志問題

思:脾病、胃痛、胃脹、呃逆、腹脹、腹痛、腹瀉

悲:肺病、咳嗽、咯血、氣短氣促、哮喘

恐:腎病、腰膝酸痛、脫髮、耳鳴、陰部疾患

(較多人不明白「喜」的情志特點,喜可以是開心太過或沾沾自喜)

「心病還需心藥醫」、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真正處理自己的情緒或許比吃藥更有效、更治本。第一步是先要覺察自己身體的不適與情緒有關,繼而透過不同方式轉化自己的情緒,並明白情緒的根源。

舒暢的情志或許比口罩更難求,但卻掌握在每個人之中。各種運動、靜功、呼吸、打坐、伸展、內觀、正念思考、感恩等都可以幫助我們靜下心來,靜以養心神,保持氣血流暢,方法很多,其法一也。願大家都能在疫境之中身心舒暢,請記得:喜樂的心乃是良藥。

陳皓天醫師
陳皓天醫師

陳皓天(Rico Chan),香港註冊中醫師,專研傳統中醫經典理論,活用醫聖仲景醫學,主張身心形神合一醫治,堅持找到疾病的根本成因,對症下藥。擅長治療各種常見病及疑難頑疾,順應身體智慧及重啟人體自愈力以獲最佳療效,適時配合針灸、推拿手法,相得益彰以加快療效。現為「皓天中醫診所」創辦人、「大醫學研習會」會長、「大醫道——大眾的醫學院」助理講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