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「無酒不歡」,一般常識會認為生病時不宜喝酒,其中的道理如何?喝酒又是否生病的必然禁忌?沒有生病時又可以喝嗎?
一連分享了數篇都是介紹醫聖張仲景提到的一些生病飲食禁忌,其中就提到生病時需要「禁酒」。為什麼呢?
喝酒干擾氣血運行
事實上,古人早就認識到酒的屬性,例如《黃帝內經》曾提到「黃帝曰:人飲酒,酒亦入胃,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,何也?岐伯答曰:酒者,熟穀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穀而入,先穀而液出焉。」又提到:「酒者,水穀之精,熟穀之液也。其氣慓悍,其入於胃中,則胃脹氣上逆,滿於胸中……」酒屬於辛散之物,其氣彪悍故能大幅加快血氣的通行,然而通行太過則可能影響全身氣的流動,例如可以導致胃脹氣上逆、小便過多、胸部氣滿、發汗太過等問題,擾亂自身氣血則可能影響身體抗邪,減慢血氣通行,則或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康復,特別是患上感冒的患者則尤其不適合,所以相信一般人都未必會在生病時喝酒。
酒亦能入藥治病
然而,生病喝酒其實亦並非絕對的禁忌,因為張仲景自己其實也會使用酒來治病!例如一些很有名治療胸痺心痛的藥方則加入大量「白酒」來煎煮(並非現代之烈酒),也有不少丸劑和散劑的藥方會運用酒來加快治愈能力,此時喝酒的考慮並非為了讓藥物更好喝或讓人興奮和開心起來,而是主要考慮其藥性作用,平常很少喝酒的朋友也可以與醫師商討作為藥物使用。
酒的作用:行氣化水、活血祛瘀
酒氣悍烈特別能幫助通行「衛氣」,使一身陽氣通達,三焦上下氣機通暢,幫助溫通和氣化,有行氣化水、活血祛瘀等功效,適當和合理地飲用亦可有強身健體的功效。同時值得注意的是,古時釀酒的酒精濃度不會太高,大概在3-6%左右,很少會讓人喝醉,而且亦不會冷藏飲用,大家記得按照體質選取適當的酒才能有益健康,大量飲用或猛然灌下則多有害無益。
酒本身是中性的,最重要還是掌握的好自身體質狀態、選取適合自己的酒和飲用方式,如此喝酒不僅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甚至能發揮治病救人的果效!